Das Experiment

 

死亡实验 Das Experiment (2001)
导演: 奥利弗·西斯贝格
编剧: Christoph Darnstädt / Don Bohlinger / Mario Giordano
主演: 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 / 克里斯蒂安·贝克尔 / 奥列佛·斯托科斯基 / 沃坦·维尔克·默林
类型: 剧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01-03-08
片长: Canada: 114 分钟
又名: 实验监狱 / 实验 / The Experiment
IMDb链接: tt0250258

摘 要:本文对德国影片《死亡实验》进行了宏观的心理学解析,用路西法效应来解析了狱警从正常人变坏的心理过程,从权威与服从的观点探讨了群体间、群体内及角色三个层面的权威服从,最后运用精神分析派大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分析了狱警和囚犯身上的潜意识暴力。

关键词:路西法效应;权力;角色;潜意识暴力

德国影片《死亡实验》是根据 1971 年斯坦福大学的模拟监狱实验拍摄的,故事从研究机构向社会招募实验志愿者开始,筛选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 20 名健康男子。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8 人扮演狱卒,12 人扮演囚犯,在模拟监狱里过十四天真实的监狱生活。实验开始宣布监狱规则,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将失去基本的公民权利,要遵守狱卒的命令。规则很简单,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顺利的过完这两周的实验,成功之后每个人都能得到 4000 马克的酬劳。实验人员通过监控观察他们的活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加以干预,只要狱警与囚犯共同遵守,那么他们就能轻松地度过两周顺利拿到最后的酬劳。

第一天大家相处得很友好,彼此都认为这只是一场游戏。第二天开始出现了不和谐,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关那 4000 马克的事情了,狱警和犯人似乎都已深深地认同自己的角色,并且深陷其中。情形一天天恶化,最后变得不可收拾。狱警开始使用越来越“残酷”的手段“镇压”犯人们的反抗,而犯人则开始或逆来顺受或产生反抗心理甚至有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狱警基于自己的种种特权,越来越具有暴力性和攻击性,实验也渐渐走向失控。

最后狱警甚至控制了实验人员,认为实验人员关于终止实验的说法是在考验他们的反应能力。实验以两死三伤的悲惨结局宣告结束,幸存下来的囚犯和狱警在停车库或站或坐,神情冷漠,眼神呆滞无神,镜头颜色冷清,气氛诡异而伤神,哀伤之情达到顶峰。实验期间狱卒和囚犯的行为、心理变化过程及由此反映出的诸多个体、群体心理现象发人深思。

一、路西法效应—— — 狱警是怎样变坏的

邪恶之事并不一定是恶人做出来的。电影中狱警和囚犯的分组是随机挑选的,狱警中有些人看上去甚至是温文尔雅的,可是最后他们表现出的暴力却让人吃惊。就算是最温和的人也会犯下暴行,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 路西法原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后来却堕落成了魔鬼。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强调[1],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强大得多。

他指出,恶只不过是个别人的特质—— — 藏在他们的基因里、大脑里或者本质上,世界上有好苹果,也有坏苹果。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恶,并不是少数坏苹果犯下的,相反,而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极端行径。引导人们行为的是特定的情境,而不是他们内在的个性。实验展开之前,我们知道参加招募的志愿者都是些好苹果,因为实验者让他们做了大量测试,包括性格测试、临床检查、调查他们的背景,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正常。接着,由电脑随机指定他们是狱警还是囚犯。这就是说,第一天的时候,他们都是好苹果。

可没过几天,狱警们就变成了虐待狂,囚犯们变得情绪不稳。实验环境的坏木桶腐蚀了好苹果。这个实验揭露了“性格转变”的惊人事实:当情境力量加诸于人时,好人会突然变身成像狱卒般邪恶的加害者,或如囚犯般病态的消极被害者。

二、权威与服从—— — 权力是撕裂人性的武器

影片之中的狱警和囚犯一样,未进行试验的时候,都是普通人群中的一员。然而,在他们被赋予了一定的角色之后,角色本身带来了某种权力,某种优势,享有权力的人可以任意支配资源。而当人手中握有权力的时候,很难不改变自己。为了防止其他人威胁到这权力的威严从而采取种种措施。

(一)群体间的权威服从

囚犯对狱警的服从是一种群体间的权威服从,狱警这一群体就是囚犯群体的权威。这一权威服从是建立在狱警和囚犯所处等级的不平等和所占社会资源的不平等上的。囚犯所处的地位就是被狱警监管,没有自由,被强迫遵守监狱的规则,否则便被惩罚。 在 77 号一次次的反抗后,所带来的只能是更加残酷的惩罚。这件事过后,狱警们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囚犯们也对狱警的权威开始服从。

(二)群体内的权威服从

狱警们对伯瑞斯的服从是一种群体内的服从,伯瑞斯就是狱警们的权威,所有的狱警都以他的话为准则。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2],这是由于人们都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而伯瑞斯的这种权威是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验的第二天,当伯瑞斯想到用灭火器来对付囚犯们后,他就获得了狱警们的认可。实验的第三天晚上,77 号被剃了光头,还被狱警用小便凌辱。在77 号被小便浇过后,伯瑞斯对 77 号说,现在看谁臭。不难看出这都是伯瑞斯一手策划的,这时候,不仅伯瑞斯,众狱警也满足了权力在手的欲望,伯瑞斯的权威地位慢慢确立起来。

(三)角色的权威服从

影片中狱警和犯人都是随机分配的,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仅仅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大相径庭。角色差别体现出来的权力对比成了这场实验发展的导火线。狱警角色的权力在于管理囚犯,囚犯角色自然属于弱势的被管理者。角色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对于自身角色的服从。狱警正是由于对自身角色的服从,才光明正大地行使狱警角色所赋予的权力,对囚犯采取一系列的惩罚措施来确保他们的管理地位。而囚犯也恰恰是服从于自身角色,才对狱警所施加的一系列不平等待遇持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他们接受这种不平等,完全是因为他们服从于囚犯这种角色本身的要求。

第一天晚上,艾克特就惩罚了 77 号,并且在 77 号反驳后,让其室友一起做俯卧撑。所有的狱警都认识到,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外面世界的无名小辈,而是这个模拟监狱里的统治者,自己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他们拥有权力,可以为所欲为。

三、潜意识暴力—— — 我们都是被囚禁的撒旦

暴力,一条不允许使用的规则,当狱警逐渐发现,需要对囚犯进行适当的惩罚又不能使用暴力后,内心邪恶的一面便开始起了作用。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思维,总能想到羞辱甚至折磨他人的方法,从一开始的十个俯卧撑、将囚犯铐在监狱门上,到剃掉囚犯的头发以示羞辱、冲着囚犯撒尿,到最后使用器械进行殴打甚至致人死命。施暴者无所顾忌的施暴欲望逐渐扩张,施暴成了一种统治的最直接方式。狱警以为,对“出头鸟”77 号囚犯使用暴力就可以杀鸡儆猴,然而,暴力因素不仅仅存在于施暴者,受暴者的骨子里头也有,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反抗,在人的忍耐达到一种极限之后,爆发的力量便难以控制。影片结尾处,77 号囚犯愤怒的拳击狱卒的一幕,就是反抗狱警的一种暴力表现。

试想,倘若我们自己是狱警的角色,我们会不会也变得如此血腥而残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回答是:会。

弗洛伊德[3]最开始把人格结构划分为“潜意识” “前意识”和“意识”,其中,潜意识是三者当中最重要的,处于心理最深层,包括各种本能冲动和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背离的。后来,他又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观[4]。每个人的人格结构中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本我是一个充满沸腾的兴奋之大釜,是“力比多”的存储器,是潜意识欲望的深部,是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秘而不可及的部分,它是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的。自我是由本我分化而来的,负责监管本我,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延缓性的控制和压抑。从本能控制的观点来看,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是力求道德的。

欲望,是本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性之中永存的东西。人类之所以比动物高级,就在于,人类有自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当环境向人类开放某些权力,道德已经束缚不了人性的欲望,罪恶的念头在欲望的鼓动下无限膨胀,自我对本我的监管能力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身体内那个被囚禁的撒旦便会跑出来行凶作恶。潘多拉的盒子里藏着贪婪、暴力、嫉妒、痛苦等等人性之中恶的东西,参与实验的人们,他们的欲望就像打开了潘多拉之盒一般,充斥着整个实验场。

四、结语

电影里的实验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样的“实验”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上演。“路西法效应”其实是深藏在人们内心的,环境对于人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的影响有时候是决定性的,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知觉。在权威服从的组织里,一个在生活中善良、守法、具有道德信仰的人也会变得像刽子手一样。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撒旦,我们心里的撒旦因为社会的道德、法律而困住,但并不代表不存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M].北京:三联书店,2010.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M].商务印书馆,1998.
[4]龙 燕.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J].科教文汇,2006.

【作者】 杜蕾;山东德州学院教育系,山东 德州

【所属期刊栏目】 文学论坛 (2012年08期)